酷搜科技 酷搜快讯 我国科学家发现群居哺乳动物更长寿

我国科学家发现群居哺乳动物更长寿

动物的社会组织形式能够影响寿命。2日,记者从中科院动物所获悉,利用系统发育比较分析方法,该所研究人员对近1000种哺乳动物分析发现,群居物种比独居物种更长寿。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《自然―通讯》杂志。

哺乳动物拥有多种社会组织形式,比如独居、成对生活以及各种群居形式。不同哺乳物种的最长寿命具有较大差异,比如一些类最长只能活2年,而弓头鲸最多可以活200多岁。

此前,学界对豚尾狒狒等个别物种的研究发现,社交联系强的个体比社交联系弱的个体活得更久。同时,以往的研究还发现,群居能减小被捕食与饥饿的风险,这有助于增加哺乳动物的寿命。

“然而,社会性组织和寿命的跨物种比较研究还很有限。关于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和最大寿命之间,是否存在协同演化关系,目前也不太清晰。”论文共同通讯作者、中科院动物所研究员周旭明坦言,阐明哺乳动物社会性与寿命之间演化关系的分子机制,对理解哺乳动物的演化非常重要,但这些分子机制一直都没有明确。

此次,研究人员分析了974种哺乳动物,比较了独居、成对生活、群居三类社会组织与寿命的关系。“我们分析的群居物种包括亚洲和非洲象、环尾狐猴、山斑马以及菊头蝠,独居物种包括儒艮、土豚、东美花鼠。”周旭明说。

研究发现,群居物种普遍比独居物种寿命更长,比如,独居动物的北方短尾和群居动物的马铁菊头蝠体重相近,但最长寿命分别为2年和30年左右。“这支持了哺乳动物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存在协同演化的论点。”周旭明强调。

研究人员还对94种哺乳动物进行了转录组分析,并鉴定出了31个基因,以及涉及激素和免疫的相关通路,它们与社会组织和寿命普遍相关。

周旭明表示,这项研究表明,寿命的演化依赖于社会组织的演化,即在哺乳动物中,社会组织与寿命之间存在关联演化。同时,该研究也为阐明群居生活与寿命之间演化关系的背后的分子机制,奠定了重要基础。(记者 陆成宽)

免责声明:本文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,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。其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来源于第三方或网络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有稿件内容、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。http://www.kusoukeji.com/13714.html
上一篇
下一篇

发表评论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微信:nvshen216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8253665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返回顶部